2024年,包头稀土产业成绩斐然,5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52亿元,35个项目顺利投产,助力稀土产值成功迈上1000亿元新台阶。
包头,这座因稀土而兴的工业城市,正以“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为契机,奏响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稀土应用产业园的智能生产车间,AI质检机器人正在精准分拣稀土磁钢,使企业质检生产力倍增;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里,生物冶金技术让微生物成为尾矿回收的“生态工匠”;卧龙永磁电机产业园的流水线上,一台台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正奔赴全球市场……包头,这座因稀土而兴的工业城市,正以“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为契机,奏响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加速‘两个稀土基地’建设。”2024年,我市稀土产业成绩斐然,5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52亿元,35个项目顺利投产,助力稀土产值成功迈上1000亿元新台阶。2025年,46个重点项目接续发力,继续在稀土产业的赛道上疾驰。包头将紧紧围绕全产业链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向着“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这条示范线采用首创的高纯稀土生物分离技术,让微生物成为稀土尾矿和废料回收的‘功臣’,为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张光睿介绍。这条与清华大学张洪杰院士团队合作的生产线,运用微生物的特殊代谢特性,实现稀土元素的高效富集与分离,有望实现每年千吨级稀土分离处理能力。
“聚焦高端终端应用,推动稀土产业从资源开发到产品应用全链条发展。”在包头,产业链跃升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截至目前,我市稀土产业已形成从采冶、加工,到应用、研发、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原料端,目前我市已建成全球最大的10万吨级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的近六成。
新材料端,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四类稀土新材料产能达到近30万吨,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已然成形。综合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全国综合实力前15强的永磁企业已有10家落户包头。
应用端,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落户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永磁电机制造企业卧龙集团落地投产,全国首台套稀土固态储氢装置实现示范应用。2024年我市稀土应用产值近500亿元,占全市稀土产业的48%。
从白云鄂博矿山的稀土原矿,到金力永磁车间的高性能钕铁硼磁钢,再到北方嘉轩的永磁直驱电机,一条贯穿“矿—土—材—用”的全产业链已然成型。
“我们三期项目投产后,单厂产能将达4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钕铁硼生产基地。”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权说。这家企业开发的晶界渗透技术,使重稀土用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成为比亚迪、金风科技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不仅如此,金蒙稀土的钕铁硼废料回收生产线填补了自治区稀土循环利用的空白,使包头稀土产业形成“开采—生产—回收”的闭环体系。
“我们的磁材产品很小,但对外径、内控、厚度等工差检测又非常严格,过去全靠人眼识别,效率太低。近两年,陆续上了AI智能质检设备,产品检测误差和用工率均降低80%以上。”包头永真静平磁性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康占祥介绍。加快推动AI高精度控制在稀土产业运用,将聚力解决稀土产业品质提升等难题,更见证了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蝶变”。
“‘两个稀土基地’建设成效如何,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在包头,科技创新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我市已建成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院一校一国重一实验室两中心”错位发展的稀土创新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13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总量分别较2022年翻两番。
走进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百吨级稀土热管理纺织材料中试生产示范线即将投产,通过稀土元素在纺织材料中的应用,目前,生产的蓄热面料和凉感面料已批量应用于安踏羽绒服和包钢工装;突破磁路设计与散热材料瓶颈,中心科研团队研发的AI盘式电机尺寸比同类产品小,但功率却大幅提升,目前已收到多家头部企业的合作意向……跨界拓新,老工业基地持续开辟稀土应用新赛道。
“政府发编、院所用人、企业发薪”,近年来,我市建立多样化引才模式,吸引院士专家、科研团队扎根包头。这种“带土移植”的创新机制,让彩色墨水屏技术、耐辐照磁体项目等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也使包头有效稀土专利达到2086件,位居全国前列。
“现在走在厂区能闻见草香,和过去的情形大不一样。”包钢集团工人们的话语道出了稀土产业的绿色变革。
作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主力军,包钢集团的转变源于对生态优先的坚守。2024年10月,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绿色发展水平最高的标志性工程——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北方嘉轩自主研发的永磁同步电机及智能驱动系统能耗降低超20%;在“优质精品钢+系列稀土钢”战略格局下,开发绿色低碳稀土钢新材料,品种达到66种……包钢集团正用“绿色”发展基因释放可持续发展效能。
当下,绿色发展理念早已贯穿全市稀土产业链各环节。“金力永磁将紧跟包头市稀土产业向扩能级建生态转变的步伐,加大科研投资力度,推进企业绿色发展,为‘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贡献力量。”苏权说。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身稀土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底色,走出一条独具“包头范式”的产业升级之路。近年来,我市稀土产业环保设施同步运行率不断提升,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生态样本”。
“要进一步发挥原材料端优势,下大力气开展精准招商,吸引更多终端应用企业在包集聚,推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当下,通过产业链招商,包头已形成“磁材—电机—终端应用”的产业生态,永磁电机产业园入驻企业达20余家。协同发展效应正在我市稀土产业链星空体育官方入口 星空体育官网上创造更多可能。
作为自治区首家实现稀土光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品量产的实体企业,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联合科研机构打破“实验室—市场”壁垒。
“目前,我们已与鹿城实验室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分别联合成立了‘鹿城稀土光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稀土光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接下来,我们将与包头师范学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持续聚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说。
“推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以来,我市稀土产业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稀土企业数量增长50%以上,达到270家;新材料产能翻一番,达到将近30万吨;2022年到2024年,稀土产业产值增长六成以上,突破千亿。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市正全力以赴扎实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并取得很好成效。”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包头市稀土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温永清介绍。
站在新起点,包头稀土产业正向着2025年1300亿元产值目标冲刺。从白云鄂博的矿山到实验室的烧杯,从智能化车间到全球供应链,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稀土为笔,在创新发展的画卷上描绘着更加壮美的图景。(记者 苗雨蔚)
包头,这座因稀土而兴的工业城市,正以“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为契机,奏响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